人物介绍 PROFILE
金明
山东威海市环翠区
金卡会员

阳光透过威海居所的窗沿,落在金明老人作画的案几上。84岁的他,头发银白,背脊却挺得笔直,手中画笔的移动缓慢而笃定。空气中弥漫着松节油和颜料特有的味道,时间在这里仿佛也放慢了脚步。


(金明在家中作画)
起点 小村走出的画笔
金明出生在吉林一个小乡村,六岁那年,父亲离世,留下母亲和6个孩子,生活拮据。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明在村里的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破旧的绘画书,那本书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色彩和形状的敏感,让他内心涌动着一种表达的冲动。“想学画画!”这个念头在贫瘠的土壤里萌芽,却遭遇了现实的阻力。家里人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浪费钱和时间,但少年金明拗得很,他认定自己“有这天赋”,将来也能靠这手艺吃饭。
没有老师,他就跟着村里一个会画画的人,一点点摸索,打下了最朴素的底子。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田间地头、破旧的课桌上练习绘画。尽管没有专业的指导,也没有优质的画具,但金明凭借着对绘画的热爱和执着,一点一点地努力着。这份热爱并未让他荒废学业,作为“五好学生”,他最终考入了延边艺术学校,踏上了正规的美术之路。
“像海绵吸水一样。”他这样形容那段时光。只要有疑问,就追着老师问;一有空闲,就钻进画室。这份专注,让他以全优的成绩,叩开了哈尔滨艺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的大门。
设计生涯 在文字与图景间穿行
毕业后,金明留在了黑龙江,进入省装潢美术设计公司(后为省国际博览中心),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布展设计生涯。那是一个图像资料匮乏的年代,很多历史事件,只有冰冷的文字记录,没有照片。金明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文字“翻译”成视觉语言。他埋首故纸堆,分析、揣摩,试图精准地还原那些未曾亲历的场景——革命烽火、建设热潮、医疗突破、体育荣光、商品琳琅……题材包罗万象。每一场展览,短的七天,长的半个月。
为了呈现最佳效果,他成了设计室的“钉子户”,经常把自己关在里面,研究资料,推敲方案,废寝忘食。经他手设计的展览,在国内外的160多场展出中,赢得赞誉。这份扎实的功底,甚至在1989年将他带到了前苏联。他受邀设计远东最大的舞厅和中苏商品贸易中心。当设计图交到对方手里时,赢得了交口称赞。他巧妙地将当地审美风俗与中华传统设计理念,不动声色地融合在了一起。
韩国之憾 未竟的画展
1991年,一次观展改变了金明的轨迹。《韩国日报》会长张康在先生被他的设计深深吸引,向他发出了一个诱人的邀请:赴韩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油画创作。彼时中韩尚未直航,金明从威海乘船踏上了异国之旅。回国后,张康在先生对他的画作非常满意,不仅邀请他继续创作,更承诺为他举办个人画展。这对一个画家而言,是莫大的肯定与机遇。金明倾注心血准备了一年,展厅敲定,画册设计完毕,万事俱备。然而,命运弄人。
就在画展即将成行之际,张康在先生罹患癌症,溘然长逝。所有筹备如被急刹的列车戛然而止,展厅的空白墙面成了永恒的遗憾。未能办成一次属于自己的个人画展,成了金明心底一道钝痛的伤痕。
提及此事,老人望向窗外的眼神会有一瞬间的放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画布边缘,那未竟的梦想,如同画布上未干的油彩,带着一丝凝固的沉重。但张康在的离去,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另一颗种子——那是关于“珍惜”的领悟。他开始意识到,生命如颜料般会猝然干涸,健康是托举梦想的基石。自此,他不再透支身体追逐创作,而是规律作息,坚持锻炼;他将张康在先生“艺术当映照生命”的教诲融入画作,在笔触间注入对健康的祈愿,用画笔传递生命之重。
威海晚晴 画笔不停
退休之后,金明与老伴踏上寻找理想养老之地的旅程。经过一番寻觅,他们最终钟情于威海——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傍海而居却无潮湿之虞。在这如画般的海滨小城,金明的生活看似规律却充满自在:清晨或黄昏,晨光初露抑或暮色渐染,他总在第一时间铺开画纸,挥毫泼墨;午后的闲适时光,或是茶余饭后的片刻空隙,画笔也从不曾远离掌心。
绘画已然成为他生命的韵律,无需刻意划分晨昏,只要得闲,他便沉浸其中。金明深信,绘画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是养生之道的精髓。在笔墨晕染的专注里,他寻得心灵的澄澈;于色彩交织的愉悦中,身体亦悄然葆得康健。这段时光,不仅诠释了他对理想养老生活的追求,更彰显了他对健康本质的理解:绘画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维系身心平衡不可或缺的养分,让晚年岁月在艺术的温度中悠然流淌。
岁月留痕 信任与习惯
岁月并非不留痕。老伴身体不太好,有“三高”。前些年尝试了享佳健康的产品后,感觉状态确实有了改善,便也推荐给他。起初,金明对营养保健品是持疑的,总觉得“是药三分毒”,不如规律作息、坚持画画来得实在,但年岁渐长,身体机能不可避免地下滑,偶尔的头晕也提醒着他需要额外的关注。他开始谨慎地尝试老伴推荐的产品,也接触过不少其他保健品公司寄来的资料和推销电话。
最终,让他觉得享佳是“靠得住”的,不只是产品的效果,更是那份落到实处的服务和清晰可感的态度。“东西品质有保障,价格也公道,这点是基础。”他特别强调健康顾问小蔡的专业和耐心,“不像有的推销员,恨不得把东西夸上天。小蔡不一样,每次打电话来,就是问问情况,聊聊近况。有什么不太明白的成分或者吃法问她,她总能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明白,清清楚楚,不忽悠,也不藏着掖着。买多买少,完全由你自己定,她从不强求,这点让人心里舒服。”
那份“不强求”的尊重,延伸到了享佳组织的活动中。金明今年参加了享佳在威海办的线下见面会。“以前也参加过别家的活动,一进门,恨不得拉着你签单,台上讲的全是产品多神奇,听着就累。”他回忆道,“享佳办的活动,感觉纯粹些。讲养生知识实实在在的,能听进去;老朋友们聚在一起聊聊健康心得,氛围轻松。” 这种不喧宾夺主、以健康交流为本的氛围,更契合金明这类老人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的是可靠的信息和真诚的关怀,而非狂轰滥炸的营销。
这些点滴的感受,让金明对享佳的评价,从最初的“持疑”逐渐转变为一种基于体验的信任。这份信任,带着他那个年代人特有的务实和审慎——不是盲目的追捧,而是在比较和亲身体验后,对那份专业、耐心和“不勉强”的服务理念的认可。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在购买保健品,更是在选择一种值得托付的健康管理方式。
阳光在画布上缓缓移动,如同当年流淌在南方小院里的那束光。金明的一生,从吉林小村的倔强少年,到国际舞台的设计师,再到讲台上倾囊相授的师长,最终归于威海画室里的平静老者。他的故事,没有惊涛骇浪,却如他的画笔一般,在时间的画布上,一笔一笔,勾勒出一条清晰而绵长的路。案头未完成的画作,色彩依旧鲜明,仿佛在说,这条路,还在继续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