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PROFILE
苏德茂
江苏盐城东台市
翡翠卡会员

2025年起,享佳健康发起的“中国银发健康科普行动”如一股暖流,巡行全国百城,将科学的健康理念播撒至万千家庭。
6月9日,享佳“银发健康科普行动”的“红旗”插到了江苏盐城东台。活动大厅里,红色背景板前坐满了银发学员,空气中涌动着对健康的关切。主持人抛出开场问题:“大家觉得,健康是什么?”话音未落,后排一位清瘦的长者应声而起,声音沉稳清晰:“健康之道,首在‘治未病’!要在苗头初现时就干预,等病重如山倒就晚了;根基是均衡营养、优化饮食,加上规律运动、保障睡眠……”。寥寥数语,条理分明,直指核心,引得满场嘉宾频频颔首。
主持人眼睛一亮,快步上前握住长者的手:“叔叔,您讲得太精准了!跟咱们银发科普行动的主旨不谋而合!”长者微微一笑,带着一种同道中人的默契:“我以前也是搞健康科普工作的,今天看到享佳这样专业的平台,把健康知识传播工作铺到这么大场面,送到这么多人身边,心里头,是高兴,是欣慰!”

走出去现场分享健康心得
活动间隙,一位年近九旬的退休办老同志,目光在人群中逡巡,最终定格在那位清瘦长者身上。他仔细端详着,眼神从犹疑渐渐化为激动。他颤巍巍地走上前,带着一丝不敢确定的期待询问道:“请问……您是不是……苏德茂同志?”
“是我。您是?”得到肯定的回答,老同志的手瞬间紧紧握住苏德茂的手,仿佛怕错过这重逢:“苏教授!真的是您!早些年您在讲堂上讲课的样子,我这把老骨头还记得清清楚楚!那场给退休干部办的讲座,就是我张罗的!真没想到……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在这儿遇见您!”
这声跨越时光的问候,瞬间唤醒了尘封的记忆。两位耄耋老人相视而笑,双手紧握,周遭的喧闹仿佛暂时隐去。十年前,他们因一场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的讲座结缘;十年后,在享佳健康搭建的平台上,他们又因同样执着于健康、追求“治未病”的理念而重逢。
享佳,无意间成为了这段健康缘分的续写者。曾经的组织者与宣讲者,如今都成为了追求健康生活的同行者,在享佳营造的“银发健康科普行动”中,他们的角色转换了,但对健康的那份关注与热忱,却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在此刻交汇共鸣。这意外的重逢,不仅是个人的温情时刻,更成为享佳致力于连接和服务银发人群的一个生动注脚——它连接的不只是产品与服务,更是人与人之间关于健康生活的共同记忆与持续追寻。

2017年10月28日东台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老年节庆祝大会,原市疾控中心退休医师、市老年大学保健老师苏德茂为全体老干部进行了心脑方面的保健知识讲座
活动结束后,享佳的工作人员在与这位见解专业的老先生攀谈,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位拥有三十多年健康科普经验的医学教授,还是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的专家委员。而随着交流深入,一段更为厚重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眼前这位温和的长者,竟是中国公共卫生史上一位重要的亲历者,一位曾用科学发现并改写传染病版图的疾控专家。他的职业生涯,贯穿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从“防疫站”到“疾控中心”的变迁;他个人的生命轨迹,则生动勾勒出一位医者从疫病防控前线的“哨兵”,到播撒健康智慧的“传灯人”的非凡转型。
江畔的哨音 改写教科书的一页
时间拨回1984年,江苏东台。电话铃声刺破了防疫站的平静,基层报告发现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不像普通感冒,有皮疹,有伤寒反应”。时任医政科科长的苏德茂立即赶赴现场。病人持续高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溃疡处特有的焦痂——这些症状在他脑海中与教科书上遥远的“恙虫病”产生了关联,但当时的医学定论是:恙虫病是亚热带疾病,分布在浙江中部以南。
疑虑并未打消,疫情加速蔓延:84年仅1个村7例,85年7个村35例,86年激增至22个村200多例。苏德茂组织严密诊断,四大症状反复印证,他翻遍《中国内科学》,直觉已经告诉他答案,但科学是严谨的,需要铁证。血样先后送往上海、山东,均因缺乏试剂受阻,最后一线希望系于北京的军事医学科学院。电话接通,好消息传来,告知恰好有美国采购的剩余试剂。
血检需要时间,等待是漫长的。1987年3月,北京的电话终于响起:“确诊!恭喜你,这是长江以北首次发现恙虫病!”苏德茂的发现,瞬间推翻了固有的地理疆界。更重要的,他基于252例临床观察写成的《江苏省首次发现恙虫病流行》和《252例恙虫病临床症状分析》,证实了经典四大症状的准确性,同时修正了教科书中各症状发生率的偏低数据——这是来自田野的、扎实的科学补充。
这项发现获得了当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当年头一次举办颁奖,一等奖空缺),并在随后举行的全国千人学术交流大会上,由他代表江苏作唯一发言,引发轰动。不久,石家庄、吉林珲春等地也相继传来确诊报告,印证了这一疾病分布版图的北扩。



这份科学敏锐,植根于苏德茂深厚的专业背景。六十年代,苏德茂在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完成六年西医学习,后又进修两年中医。
在东台防疫站工作期间,他投身血吸虫、寄生虫、疟疾等各类疾病的防治前线。中西医结合的视野,让他在面对未知疫情时,既有严谨的病原体思维,也有宏观的防控视角。八十年代短暂任职卫生局后,他选择回归防疫一线。这份选择,在1987至1989年的甲型肝炎大流行期间,以及1989至1992年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合作的甲肝科研项目中,再次证明了其价值。他的研究成果,最终被1996版的《中国实用内科学》和《实用预防医学》收录为参考文献,成为学科知识大厦中坚实的一块砖石。
永不消逝的电波 三十年科普长路
“消毒就是搞形式!现在传染了来消毒,早干什么去了?” 八十年代末甲肝流行期间,东台市四灶镇上官村的村民对消毒队充满抵触。工作人员束手无策,电话打到了苏德茂这里。他赶到现场,面对情绪激动的村民,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病毒的传播链:“这是病毒传染,你家人喝了水、摸了东西就会传染给别人,到时候你和家里小孩都会生病。消毒了,就不会得病。”村民突然问道:“你是不是姓苏?广播里讲医学讲座的?” 得到肯定答复后,对方立刻表态:“只要是你说的,我就听你的!”僵局瞬间化解。地方工作人员感慨:“我讲了一天都不行,你来了三分钟就行了。”
这份源于广播的信任,是苏德茂用十年声波耕耘换来的。1979年,他在东台广播站开启了《苏大夫讲健康》节目,每天十分钟,内容涵盖各类疾病防治。在没有电视的年代,广播是抵达田间地头最有效的媒介。他每周精心准备教案,内容在当周循环播放。血吸虫防治、孕期保健、常见病知识……他的声音,融入了东台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健康生活的“背景音”。
1993年,东台老年大学成立,苏德茂的科普阵地从电波延伸至讲台。这一站,便是整整三十年。直至2023年6月,他才从这耕耘了三十年的讲台暂歇。这三十载春秋,他亲历了2003年非典与2020年新冠的考验。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他的声音从未缺席,用科学知识驱散恐慌,教会老人如何自护。2020年8月酷暑,他仍站在东台镇新海社区的讲台前,宣讲新冠常态化防控要点。从广播到课堂,从血吸虫到新冠,他的科普长路,惠及无数,是当之无愧的健康“守夜人”。

2020年8月27日东台市老科协医卫分会邀请了东台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市老科协医卫分会会员苏德茂,来到东台镇新海社区就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进行了专题宣讲
即使离开了耕耘三十年的老年大学讲堂,苏德茂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健康科普的前线。就在一年前的深秋(2024年),东台市工信局的老干部讲堂里,他还围绕令老人们忧心的肺结节问题,抽丝剥茧,用鲜活的事例和数据,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讲得明明白白,并细致传授秋冬保健的要点。

2024年10月东台市工信局老干部组织开展秋季保健知识讲座(苏德茂右一)
养生 科学为尺 知行合一
讲了大半辈子健康养生,绝非空谈。79岁的苏德茂,他依旧身板硬朗,慢病不沾——“什么三高五高,一概没有。”这份康健,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恪守养生铁律。
清晨六点,他吃下半份早餐——一杯牛奶和半块饼,然后出门锻炼一小时。这套“半餐运动法”有其生理学考量:防止低血糖,又避免饱腹运动的不适。运动归来,再吃完剩余早餐,契合了“运动后胰岛素敏感期”的营养补充原则。
在采访时,他和享佳分享并讲解了糖尿病防治的理论,展现出严谨的比较视野:“糖尿病是个渐变过程。美国标准是血糖5.5 mmol/L以上即进入高血糖期,中国标准是6.0 mmol/L以上。我认为美国标准是合理的,它提供了更早的干预窗口。血管在高血糖期已经开始受损,等到7.0 mmol/L就很严重了。”他强调在高血糖期(中国标准下的6.1-7.0 mmol/L)就要积极控制,方法包括饮食调整:多吃蔬菜,适量摄入碳水与肉类。他特别演示进餐顺序:先喝汤,再吃素菜,最后吃肉类和碳水化合物。这样能增强饱腹感,延缓饥饿,利于血糖平稳。
他的营养保健产品的选择也体现着这种理性:辅酶Q10、大豆软磷脂、深海鱼油、多维片、人参虫草片。他清晰地界定:“营养保健品的目的是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比较恒定地补充营养素,促进代谢,保持营养平衡。”但他同时强调,“不能单一依赖营养保健产品,要从多方面综合性地保持健康。”这些瓶瓶罐罐对他而言,是特定营养素的补充剂,而非万能神药。
他推崇“防治未病”的理念:“人老了想不生病,要重在养生,要防治未病,在没病的时候防治就有效果了。”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退休日常:晨练、与爱人分工买菜做饭(视家务为脑力锻炼)、午后半小时小憩、黄昏在文化广场倒走锻炼平衡(雨天则在家打八段锦)、晚上看新闻电视剧。睡前泡脚和按摩神门穴、内关穴,是他保障睡眠质量的自然疗法——泡脚加速下肢血液循环,放松大脑;穴位按摩则疏通经络,宁心安神。九点半到十点,他准时入睡。
黄昏的守望 信任与同行
作为享佳健康的会员,苏德茂对其有着基于专业判断的认可:“享佳是值得信赖的、很好的、帮助人预防疾病的、治未病的正规专业单位,而且价格合理。”这份信任源于其产品和服务契合了他的“治未病”理念。在采访中苏老向享佳真诚致谢:“谢谢享佳对我个人和东台市的服务,提供了好的营养保健食品和好的服务。”
苏德茂的生活,是健康理念的生动实践。从防疫一线到健康讲台,从追踪致命病原到传授养生细节,他的角色在变,守护健康的初心未改。他走过的路,映照着中国公共卫生从被动防疫向主动健康管理的深刻转型。那些整齐排列的营养健康产品瓶罐,那本翻旧的《实用预防医学》,清晨市民广场上倒行的身影,社区讲座中沉稳的讲解……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位老防疫专家晚年的笃定与从容。他的长寿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份贯穿一生的科学精神、服务热忱以及对“上工治未病”信念的执着践行之中。
他不仅传播健康知识,更活出了健康的状态。这份真实的、浸润着科学精神与生活智慧的晚年图景,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健康宣言。正如他所坚信并践行的:真正的健康长城,始于疾病发生之前。而他,仍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砖一瓦地添筑着这座长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