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与绿篱剪:心脏外科专家唐承君的生命耕耘

人物介绍 PROFILE

唐承君

祖籍徐州现居北京

铂金卡会员

初夏的北京,蝉鸣阵阵。一方小院里,月季娇艳,石榴初结,黄瓜藤蔓攀爬,香椿树散发着清香,角落里的仙人球挺拔而立,处处洋溢着生机。86岁的唐承君正俯身修剪着月季的残枝,邻居路过,笑着招呼一声“唐老”,他便顺手摘下几簇鲜嫩的香椿芽递了过去。这位面容和蔼、气质儒雅的老人,并非普通的园艺爱好者。他曾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实验外科主任,是中国第一代人工心脏瓣膜研究的核心参与者之一。

如今,告别了手术台和实验室的繁忙,他在这片宁静的小天地里,实践着动静相宜、融贯中西的养生之道,以另一种方式探索着生命的奥秘。

一颗心脏牵动的人生轨迹

1937年,唐承君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普通铁路工人家庭。他之所以走上医者之路,源于一份深切的亲情之痛。“小时候,我的姐姐得了风湿性心脏病(一种导致心脏瓣膜开合异常的疾病),在那个年代很难医治。这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立志要做医生。”这份源自心底的牵挂,成为他毕生事业的起点。

1956年,唐承君以优异成绩考入素有“北协和、东齐鲁”之称的山东医学院。毕业时,凭借出色的学业和“根正苗红”的工农家庭背景,他被选拔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最终扎根于其下属的顶尖心血管专科机构——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构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双轨并进。从研究员做起,凭借着扎实的业务能力,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唐承君已成为实验外科主任。彼时,中国心血管外科在尖端领域亟待突破。他与时任院长共同承担了一项国家科研重任——人工心脏瓣膜的自主研发。这不仅是一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挑战,其成功更是对他少年时那份牵挂的告慰——升级治疗姐姐所患病痛的技术。

“当时是和航天部的一个研究所合作的。”唐承君回忆道,声音里仍带着科研工作者的清晰逻辑与热情。航天部负责攻关金属支架部分,阜外团队则主攻生物组织瓣膜的设计、处理与实验验证。他们的方案极具开创性:采用经过特殊药物处理的牛心包(牛心脏外层的薄膜)人工缝制成瓣膜叶,以避免人体免疫排斥反应;再将这生物瓣膜精细地缝合在特制的金属支架上,支架外层还覆有一层同样经过生物相容性验证的涤纶布。这项国内率先开展的生物瓣研究,经过严谨的动物实验,效果良好,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1984年心脏移植动物实验现场(唐承君左二)

谈及成果,唐承君带着医者的审慎与坦诚:“有的几年就磨损了,也有的能用上十几年。”相比美国以耐磨石墨为主的机械瓣,国产的生物瓣终究是“血肉之躯”。但生物瓣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优势:患者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机械瓣在体内属于“异物”,存在凝血风险,患者需长期抗凝;而生物瓣则能更好地与机体适配,免去这份负担。“对于预期寿命相对明确、不需要瓣膜超长服役的老年患者,它更合适。”这份基于实践的洞察,体现着他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深切考量。

唐承君家中留存的照片:1967年,唐承君在用模型教护士缝合心脏

动静之间 养生之道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位医学权威,年少时竟体质孱弱。“初中每年秋天都要发疟疾,会打摆子(忽冷忽热),烧得稀里糊涂,有一次烧得尿床了都不知道。”这段经历,让他更早体会到健康的重要。

高中时期,他就读的徐州三中拥有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大操场。“看到别的年级学生跑步,我也跟着跑,每天坚持跑1500到3000米。”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坚持,彻底重塑了他的体质。“从那以后,我就几乎没再生过大病。”运动的种子,就此深深埋下。

运动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大学期间坚持锻炼;在阜外医院工作后,每年运动会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并有所斩获;临近退休的58岁,他又加入了医院门球队,“一直打到80岁,疫情来了才停下。”退休后,他还活跃在合唱团多年。对他而言,运动不仅是强健筋骨的需要,更是愉悦心灵的终生习惯。

退休后的唐承君知道步入老年的身体需要额外补充营养,营养保健产品自然而然地纳入了他的健康管理体系。作为医学专家,他对营养保健产品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基于专业知识和自身需求进行主动选择。

给同路人的健康箴言

面对“如何健康长寿”这个永恒命题,唐承君结合自身经历与深厚的医学背景,给出了理性而务实的建议

  1. 动之智慧:量力而行。他特别指出近年备受关注的“肌少症”问题:“人过了四十多岁,肌肉每年大约萎缩7%。为了健康长寿,必须适当锻炼保持肌肉。”但他强烈反对“越多越好”的旧观念,以老伴过度行走导致膝关节磨损为戒:“要适量!根据年龄、身体状况来,保持行走能力至关重要。”
  2. 食之平衡:营养为本。“营养要合理,蛋白质必须跟上。”他主张均衡饮食,鸡蛋、瘦肉不可或缺,“适当肥肉也要吃一点,没有脂肪也不行。”他观察到农村老人早衰的一大原因是“营养跟不上,肌肉没力量”。
  3. 养之理性:科学选择。重申营养保健产品“综合使用”对增强免疫力的积极作用,但强调必须在正规渠道购买,基于科学认知和个人需求选择,务必警惕虚假宣传。
  4. 息之规律:睡眠为要。保证充足(至少7.5小时)且规律的睡眠,是维持精力的基础。作息可以灵活调整,但总量和质量要保证,尽量顺应自然节律。
  5. 心之平和:乐享生活。无论是门球、合唱、园艺,还是读书、研习中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心态,是滋养身心、保持健康的无形基石。

针对心脏健康,他每日服用辅酶Q10。“我们心脑的医生知道,心脏手术切开后,心肌会损伤,功能会减弱。辅酶Q10能帮助心肌细胞恢复能量代谢和功能。虽然我心脏暂时没问题,但年纪大了,心脏还是需要营养补充和维护的。”针对自身和老伴(曾因运动过度导致膝关节磨损)的关节问题,他选用氨糖和钙类产品。“人老老在腿上!”他常强调下肢保健和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唐承君的老伴曾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内科医生及医学教授。阿姨在首钢工作期间,因空气污染反复感冒生病。“后来调回市区,离开了污染环境,并系统补充了蛋白粉、鱼油、B族维生素,还用了牛初乳增强呼吸道免疫力。”这套组合拳效果显著,“二十多年都没再像以前那样频繁生病了。”这段亲身经历让这对医学专家夫妇形成共识:“营养保健产品不白用,但要综合使用,对增强免疫力有很大的好处。”唐承君补充道:“美国人研究这个(营养保健学)一百多年了,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但在购买营养保健产品方面,他也并非没有遇到过困扰。曾有公司通过伪造他的“手指血液检测”图片,谎称他血液黏稠,企图骗取两万元“溶解针”费用。“幸好我是医生,马上去医院检查,证明根本没问题!”这让他对行业的乱象保持警惕。因此,唐承君在购买营养保健产品时,格外注重产品的可靠性和品牌的信誉。

15年前唐承君不经意间与享佳的结缘,让这位希望健康长寿的医学教授找到好伙伴。长期地持续使用,成为最有力的验证。“十几年用下来,东西靠得住。”这份基于专业判断的认可,坚实可靠。信任日深,他甚至会主动将自己在其他地方发现、认为有潜力的健康新品推荐给享佳,“希望这个产品能在享佳买到,在你们这儿买,我放心。”这位医学教授,正用最直接的行动,为这份基于时间和专业考量的信任投下了郑重的一票。

仁心未老 生生不息

退休后的光阴,在唐承君的小院与书房间静静流淌。他的案头堆满了医学书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密密麻麻批注着心得的《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年轻时候研究西医,退休了就学习中医。”唐老还主动报名网络中医课程,并学以致用,自学的推拿手法,结合适度活动,缓解了他和老伴的腰腿旧疾。

唐承君家中客厅堆满了书籍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斑驳的光影投射在小院的地上,花儿在风中随着阳光摇曳。庭院,是他的“第二志愿”的温柔延续(唐承君高考第二志愿填的是“果实园艺”),是他与自然对话的乐园。修剪花木,看顾瓜果,俯仰之间,是劳作,亦是心性的涵养。电视鲜少打开,手机多是用来查阅资料。客厅地垫上,两条收养了十几年的小狗安静相伴,它们是岁月沉淀下的温情注脚。

唐承君展示自己的小花园

唐承君种的仙人球、月季、葡萄、香椿等

八十六载人生路,从为救治姐姐的心脏病而立志学医,到为无数患者“修缮心门”,这位白发医者亲历并推动了中国心血管外科从拓荒到精进的壮阔征程。如今,晚霞映照下,他手中的柳叶刀已悄然换作了绿篱剪。场景更迭,角色流转,唯有对生命健康的执着守护与那份未曾冷却的仁心,如静水深流,贯穿始终,未曾改变。

健康长寿,并非缥缈难寻的仙方,它是由科学认知的明灯照亮,由理性实践的足印踏出,由生活平衡的艺术绘就的现实路径。唐承君庭院里蓬勃的生机,书页间浸润的墨香,步履间的稳健,眼神中的清亮,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老去是生命必然的抵达,而如何行至这一站——保有尊严、智慧与生命不息的热度,则是一门需要毕生修习的、温暖而深邃的学问。

这位曾为无数心脏“修门”的匠人,仍在自己的生命园圃中,俯身耕耘,静候下一季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