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煦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户,落在张跃进的略显苍老的手背上,像一层薄薄的金粉。他刚做完一套舒缓的道家养生操,气息还未完全平复,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与窗外的蝉鸣一起,在寂静的房间里微微震颤。
这双手,指节粗大,依稀残留着年轻时与冻沙铁镐较劲的力道;绷紧的下颌线,则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仿佛还在和当年高等数学卷子上那个刺眼的“4分”死磕。此刻的沉静里,藏着从六十吨砂石的重压下挣脱、又在病痛航道里谨慎掌舵后,沉淀下来的克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装卸工的滚烫青春:在汗水里叩问人生价值
1957年出生的张跃进,初中毕业后便成为天津某建材公司的一名装卸工,分配至铁路班组。当时实行12小时轮班制,铁路卸货需要在户外工作,他的日常始终与烈日、暴雨、严寒为伴。天津盛夏的毒日头下,车厢铁皮烫得能烙饼,他和搭档如同两架紧绷的机械,两小时内要把六十吨砂石从火车上卸空。滂沱大雨中,脸上的汗水、泪水、雨水糊在一起,分不清界限,只觉生命在那一刻沉重得如同冻在车厢底的沙块,铁镐刨下去,火星四溅,震得虎口发麻。
他看着中暑倒下的工友被尿液浇醒,那一刻的荒诞与苦涩,比四十度的高温更灼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虽带来相对优厚的工资,却让他在深夜反复思索:“如果一辈子困在装卸岗位,那么人生的究竟意义何在?”这份对现状的不甘,如同埋在心底的火种,在今后的某一天点燃了改变命运的烈焰。

从“倒数生”到“逆袭者”:知识重塑人生轨迹
在传统观念里,人们总觉得“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尤其在那个年代,对于初中毕业就进厂当装卸工的年轻人来说,似乎一生都会在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耗尽 —— 父辈们大多如此,流汗受累是常态,命运仿佛早被刻进了粗糙的掌纹里。但张跃进偏不信这个邪。
骨子里那份不甘,像埋在冻土下的草籽,即便被生活的重压反复碾压,仍在暗夜里顶开碎石、汲取潮气,悄悄抽出渴望改变的新芽。彼时的张跃进就如同那粒草籽在逼仄的环境中默默地积蓄着能量。他在高强度的工作下硬是挤出时间,把自己摁回了书本堆。补习高中那三个月,昏黄的灯光下,他贪婪地吞咽着遗忘已久的知识,仿佛那是唯一能凿开命运冰层的凿子。
张跃进虽然考进天津市工人技术大学,但是录取名单上他是倒数第二。高等数学期中考试那刺眼的“4分”,还有老师那句冰冷的批语——“你这种水平来这混干嘛!”,像鞭子抽在他心上。他憋着一口气,用掉了宝贵的探亲假,把自己关在屋里,与那些蝌蚪般的公式符号死磕。那些晦涩的定理在脑海里翻江倒海,他咬着牙一遍遍地推导、验算,像在黑暗中凿壁的匠人,硬是用汗水凿出了光的缝隙。天道酬勤终有报,经过不懈的努力,张跃进完成了普通数学从4分的“惨败”到86分的 “逆袭”,后续,在天津市统考中,97分的高等数学成绩(满分110分)更是让全班刮目相看。4年苦读,张跃进从“学历短板”蜕变为技术骨干,毕业后历任石棉加工厂副厂长、装卸队队长,在国企改革浪潮中稳扎稳打,他用汗水和倔强在命运的陡坡上凿出了阶梯。

职场沉浮:在体制内外寻找价值坐标
1989年,张跃进做出关键抉择 —— 离开国营建材公司,投身中日合资隆达公司。在这里,他从基层技术岗干起,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逐步晋升管理层。2000年后,他转战天津市新华投资公司担任工程总指挥,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高峰。他主导的华明家园项目是天津当时最大民宅项目,在图纸铺开的那一刻便承载着数千家庭的安居梦想。
2003年“非典”疫情突袭,项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张跃进紧急协调建立工地封闭式管理体系,硬是在困境中闯出一条路来。在那段人心惶惶的日子里,他的办公室墙上始终挂着倒计时牌,红笔圈出的“主体封顶日”像一团燃烧的火。最终,团队不仅按时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更是提前实现封顶,这个在疫情阴影下逆势推进的项目,成了当年业内口口相传的“奇迹”,也让张跃进“硬核总指挥”的名号在建筑圈叫得更响。
年轻时,张跃进也张狂过,凭着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本事纵横捭阖,觉得那些学历证书不过是些无用的纸片。当他想跳出原有的圈子,寻求更大的平台或独立承接关键项目时,那纸缺失的“凭证”成了难以逾越的门槛。这些实实在在的碰壁,像冷水浇头,让他看清了现实规则的另一面。他常对后辈念叨:“本事是立身之本,但资质认证亦是敲门砖。”这话里,浸着半生沉浮的反思,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豪情,也有败走麦城的酸楚。

健康警钟:从“不信保健”到“科学养生”
命运的转折,有时藏在身体的警报里。48岁那年的脑梗,像一记闷棍,敲碎了张跃进“身体倍棒”的错觉。随之而来的糖尿病,更是无声的阴影。年轻时烟酒不忌、大鱼大肉的恣意,终究在身体里埋下了债。58岁,心脏血管的堵塞已逾百分之四十,他仍未足够警醒。直到退休后第三个月,心梗的剧痛骤然袭来,冰冷的支架第一次撑开了他生命的通道。62岁,又有两枚支架,无声地嵌入了他的血脉。它们像体内的路标,时刻提醒他:此路已非通途,需缓行,需养护。
对保健品态度的转变,伴随着身体的退行与支架的冰冷。起初,张跃进嗤之以鼻,健康?不就是吃好喝好锻炼吗?那些瓶瓶罐罐,都是骗人的把戏。然而,病痛的反复与年龄的无情,像阴冷的雨,一点点渗入骨髓,让旧疾无处遁形。一通来自享佳健康顾问的电话,成为他观念转变的转折点。他开始系统学习衰老机制与膳食调理,尝试服用 辅酶Q10、鱼油、NMN等营养素。如今,坚持七八年的保健习惯让张跃进虽身患基础病,却仍保持充沛精力他常说“与享佳近十年的交道,像一场缓慢的浸润,让他学会与身体对话。”

银发智慧:在规律生活中修炼身心
多来坚持养生保健,那份萦绕不散的精神头,对比同龄人的“年轻态”,让他觉得并非徒劳。他依然坚持着清晨的拍八虚、养生操,午饭也日渐清淡。只是,橱柜里那些瓶瓶罐罐,不再是他排斥的异物。饭后听着养生课,偶尔拿起一瓶,看着标签上复杂的成分,他会露出一种复杂的苦笑。这苦笑里,有对岁月不饶人的妥协,有对科学养护的接纳,也藏着年轻时那个挥汗如雨、不信邪的装卸工,最终与身体和解的一丝无奈。“年轻时总觉得时间够用,现在才懂养生是给岁月踩刹车”。张跃进感慨道。
张跃进说“享佳”也在改变,不再是单纯推销产品,而是汇聚了专家学者,开设健康课程,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
先后两次的“云谷”之行,让他对享佳的理解,从一瓶瓶营养保健品,升腾为一片滋养身心的生态。最难忘的是与享佳健康肖俊方董事长的短暂交流。张跃进还记得肖总没有前呼后拥,而是自然地坐在几位老人中间,娓娓道来,“人老了,最怕的不是病,是孤独和无助。享佳想做的,不仅是提供产品,更想搭建一个平台,传递知识,传递关怀,让大家知道,老去也可以有质量,有尊严。”肖董的话让他更加坚信,享佳不止是一家企业,更是一个在生命后半程,可以与之同行、共同学习的伙伴。

窗外的光线又移动了几分,从手背挪到了茶几上的水杯边缘。他的一生,从用铁镐刨开冻沙,到用知识凿穿壁垒,再到如今学会与身体对话。每一次转折,都带着沉甸甸的回响,在这午后寂静的光影里,无声地流淌。